1、负责人简况
负责人叶强现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运动科学分会委员,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欧美同学会理事,江苏省运动生物力学学会委员等。
常年从事运动表现分析评估、体育测量与评价等方面教学科研工作。2016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7年被遴选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批次培养对象。近5年独立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2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并荣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奖励3项。
2、团队简况
团队成员运动生理学孙飙教授系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江苏省科学健身指导专家、江苏省“运动干预慢病科学机理与锻炼方法”传播专家服务团团长。著有《去远方-走·跑·骑”》、《孙教授笑侃运动健康》等,近日在中宣部等单位主办的“读好书跟党走”主题活动中作直播分享有效传递了本项目的理念,即“人与自然协同绿色健康发展”。团队其他成员汤强研究员、吕远远副教授、赵彦副教授等均为多年从事运动干预慢病管理等课程相关教学科研工作。任涛、薛莲、邢静等均常年从事相关实验教学工作。
(1)实验的必要性及实用性
随着国家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主要任务之一,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面对城市化、老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和日益增长的运动健身需求,大力推广科学健身知识,是服务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培养具备独立指导科学健身能力的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本项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学校的体育特色和专门人才培养定位,依托校内省运动与健康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体育科普基地等机构的教学、科研成果,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本领过硬的体育专业特色人才。在真实场景中,城市路径健身指导的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困难。第一、实验对象管理困难。受试者来自各个人群,健康状况不一,有些甚至罹患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很难对受试者的招募和医务监督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第二、实验过程控制困难。露天实验受到受试者个体健状况以及风雨、地形等众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很难保证安全和顺利;第三、重复实验实施困难。真实场景实验路程远,时间长,成本高,而且偶然和不确定因素多,很难开展重复实验,不利于学生进行反复论证和比较分析。因此,传统上这部分教学内容多以理论授课为主,教学方式少、教学效率低、学生体验差。
(2)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城市路径健身指导及其相关实验是体育专业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的核心实验教学内容之一,其中有氧运动能力评定和户外健身运动处方设计更是运动健身指导的难点,其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多、技术复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该项目采用虚拟仿真手段模拟不同健身群体、常见城市场景、典型天气环境。学生在学习心电信号诊断、有氧运动能力评定、运动负荷评估等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平台随机生成的受试对象,进行个体化的有氧运动能力的估测,设计适宜的健身路径、制定合理运动负荷,并且对运动全程进行监控。实验构建了路径健身的锻炼咨询的虚拟情节,其中个体状态评估、运动处方制定、运动风险处置这三个核心模块能够帮助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3)实验系统的先进性
本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第一人称视角实时仿真有氧运动能力评定过程和户外健身运动处方设计和执行过程,具有交互性、综合性、准确性、挑战性。实验提供了优良的人机交互方式,其中心电信号、气体代谢、代谢当量、心率、呼吸等重要参数均以动态图形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改变速度,或者通过休息和补水来改变受试者的生理状态;实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试者个体状态、天气、路径组合等都有可能改变实验结果,学生需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实验的计算公式参考了国内外权威文献和教师团队的研究成果,真实地还原了运动过程中生理指标的一般规律,此外,城市场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真实的学习体验;实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挑战性。
1、实验设计创新:
心肺功能测评及应用是体育科学和运动医学交叉融合的应用焦点,已成为运动处方等健康知识普及研究热点,对具备实践指导能力的体育专业人才需求非常迫切。然而相关实验教学却面临着风险高、难度高、成本高的困难。团队遵照“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原则,为《运动生理学》等课程对应章节自主研发了城市路径健身指导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1)坚持先进教学理念,实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了任务导向的实验方案设计,以任务挑战、情景代入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科学功能模块划分。实验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三个环节有机融合、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通过容错探究式的实验过程得到个性化的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结构思维的思考方式。
3)体现综合设计需求,实验内容来源于健康中国行动的实际需要,实验仿真程序和模拟数据均来源于已有科研成果和经验模型,学生能系统了解知识要点、测评手段、指导依据和要素特征,形成个性化制定运动处方的综合能力。
4)渗透立德树人任务。实验选取南京标志性场景,展现绿水青山,传递新发展理念,树立学生投身体医融合、体教融合等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教学方法创新: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本实验综合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自主设计法、比较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环节内容安排上采用层层递进的组织方式,体现“原理-方法-手段-实践-实证”的实验教学逻辑,符合“由浅至深、由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的学习认知规律,使教学达成度更高、更具科学性。
2)情景环境创设上采用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融合中央体育场、中山陵、夫子庙等南京标志性场景,画面具有代表性和亲和力,并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操作,能帮助学生明确实验意图并主动融入实验。
3)操作实践模式上采用容错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工程思维模式,解决方案或参数取值并不唯一,确保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价值乐趣,弥合真实实验受现实环境、测试对象影响缺陷,展开反复探究。
2、评价体系创新:
1)面向任务的实验成绩评价指标。本实验采用了任务驱动式和情景体验式实验教学方法,因而实验成绩评价模型中的评价指标均来源于实验任务要求达到的性能指标,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是实验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2)面向学生能力的实验成绩评价。针对容错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本实验的成绩评价重点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中的解决方案或参数取值并不唯一,但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通过实验任务的完成质量,实验成绩评价模型自动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
2、对传统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1)拓展了传统实验教学的范围。户外健身指导能力涉及知识面广、影响因素多,由于实际实验对象是人,导致实验操作复杂、不可重复。即使针对学生自己开展教学实验,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在指导方案不合理、设置不正确等情况下,测试对象容易运动损伤或意外,危及学生安全。本实验将实际情况下基于心肺能力评估的运动处方设计实验以虚拟仿真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有效拓展了传统实验教学的范围。
2)拓展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的持续建设和改进,实验教学团队可以将运动医学、体育科学等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了解科技最前沿,而这一点是传统实验教学无法达到的。
本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采用虚拟仿真手段模拟城市路径健身的不同健身群体、常见城市场景、典型天气环境的有氧运动能力评定和户外健身运动处方设计,是南京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实验课程目标如下:
(1)育人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的战略,树立为人民健康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培养学生从事体育和健康事业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2)认知目标:熟悉人体心肺功能、代谢功能的基本理论;熟悉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调节机制;掌握有氧运动能力评价的常用方法和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
(3)能力目标: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人体各项生理指标的综合分析能力,获得评价健身效果和健身安全性的实践能力,获得为不同人群提供运动处方的基本技能。
1、健身路径设计合理,完成实验流程
学生经过遥测仪器的组装、有氧运动能力测试、健身路径指导等实验环节,正确地组装了仪器设备,测得了患者的最大摄影量和最大心率,并且用此来指导城市路径健身。设计的健身方案比较合理,兼顾了锻炼安全性和有效性,符合该受试者的实际需求。系统生成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对整个实验流程进行评分。
2、健身路径设计不合理,需要重新设计
学生经过遥测仪器的组装、有氧运动能力测试、健身路径指导等实验环节,经过重复,正确地组装了仪器设备,完成了锻炼前的有氧运动能力测试。但是设计的城市路径健身方案不合理,不能兼顾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符合该受试者的实际需求。系统会要求学生修改锻炼方案,重新与标准模型进行比对。学生经过重复设计,方案合理后,系统生成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对整个实验流程进行评分。学生也可以主动放弃重新设计城市路径锻炼方案,直接生成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则实验成绩有可能为不合格。
3、未能及时处理安全问题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未能对受试者出现的紧急状况,例如心律失常和心脏缺血的征象进行紧急暂停,除了“处理心电图异常”这项不得分外,系统会额外扣除20分,学生即使完成了后面的实验,也有可能不合格。